点击阅读全文

陈渊陆医生

火爆新书《陈渊陆医生》逻辑发展顺畅,作者是“陈渊”,主角性格讨喜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​「陆医生,听说你是犯罪心理学的高材生,结果现在就干这个,是不是有点屈才了?」我一时无言以对。陈渊继续说:「我也学过心理学,真正的心理学可不会像这样没用。」我接过话茬:「那么你学的心理学,用处在哪里?」「想知道吗?」他顿了顿,意味深长地说,「马上我就要被枪毙了,一切都将尘埃落定,这样的结局可真没意思。...

陈渊陆医生 阅读精彩章节

陈渊说:「我都要死了,还关心我的心理健康啊。多此一举了。」
「这是必要的人道主义关怀。」但我感觉他确实不需要。
「陆医生,听说你是犯罪心理学的高材生,结果现在就干这个,是不是有点屈才了?」
我一时无言以对。
陈渊继续说:「我也学过心理学,真正的心理学可不会像这样没用。」
我接过话茬:「那么你学的心理学,用处在哪里?」
「想知道吗?」他顿了顿,意味深长地说,「马上我就要被枪毙了,一切都将尘埃落定,这样的结局可真没意思。但我还想再挣扎一下——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无聊的结局呢?」
「难道你还想翻案不成?」
「不如给你讲个故事吧,陆医生?」
我点点头,「这是你的权利,我洗耳恭听。不过时间不多了。」
陈渊的讲述(1)——
外面就是西山刑场,我对这地方很熟悉,因为原先我家就在这附近。现在回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,似乎也算是一种「视死如归」。
·1995年,我15岁,念初二。母亲带我搬到这里,西山县第二机械厂单位宿舍。现在那一片已经废弃了。
我们那栋宿舍楼在最后一排,紧挨着西山刑场,之间拦了一道铁丝网,种了一排雪松。
但是从房间窗户往外看,还是能从树丛掩映间窥得刑场景象。
每天早上六点,我起床后都会拿望远镜观摩枪决现场。
一大早,太阳还在山坡那一头,整个刑场还笼罩在幽蓝晨光中,死刑犯就被押赴刑场了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只要站在那片土地上,无一例外都是耷拉着肩膀,一脸灰败死气,好像神魂已经脱离。
等到枪上膛的那一刻,他们才忽然清醒过来,有的拼命求饶,有的痛哭流涕,有的挣扎着想跑,被吓到大小便失禁的也不少见,但最后总会被乖乖制伏。
然后他们跪在地上,在法警的示意下张大嘴巴,迎接身后的审判。枪声一响,被惊起的鸟都寥寥无几,山野重归平静。
等待行刑的过程是煎熬的,真正到了点,也就是一瞬间的事。
可是死了就是真的死了,趴在地上动也不动。之前不管他们是哭是笑,是跑是闹,最后都是这样一动不动趴在地上,变成一具尸体。
他们的神情都平静安详。因为张大了嘴巴,子弹从脑后穿进,从嘴里穿出,面容就不会受到太大破坏,以便料理后事。
那年我十五岁,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看一眼刑场,既害怕,又想看,看完浑身发抖,起鸡皮疙瘩,头脑里嗡嗡作响,好像那一枪是打进我脑袋里的。
我几乎每天都要挨这么一枪,然后去上学。
陆医生,这样的经历是不是还挺特别的?
听完陈渊的讲述,我说:「确实特别,你所说的西山第二机械厂也在附近,已经废弃多年了。但我不能确定这就是你的真实经历,故事本身也有些奇怪。」
他问:「哪里奇怪?」
「你一开始说,是你母亲带你搬到这里的,所以你母亲是在西山第二机械厂工作,对吗?我不相信有哪个母亲会放任自己的孩子直面死刑现场,难道她对此一无所知?」
「不,她知道。」
陈渊的讲述(2)——
我每天都会窥视刑场。这事母亲知道,这正是她的目的。
实际上,不是因为母亲找了机械厂的工作,我们才不得不搬到这地方。因果关系错了。
母亲是因为知道这里有刑场,想搬过来,才选择来这里工作的。
机械厂宿舍,已经是我们第三个家了。
我幼年时聪明乖巧,人见人爱,是父母的骄傲。
可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,我的性格逐渐变得阴暗起来。
我开始经常欺负同学。最开始还只是将同学锁在废弃的储物间里,旁观所有人着急找寻;到了五年级,就直接把人打得脑震荡进医院了。
父母无数次道歉赔罪,赔了很多钱。家长老师轮番教育,但我就是改不了。
母亲哭了一夜又一夜,说你以前多乖啊,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是爸爸妈妈做错什么了吗?
父亲每次被老师找,回来都会拿皮带狠狠抽我,再让我罚站一整夜。最后一次他抽得尤其凶狠,抽得我蜷缩在地上动弹不得。
但是某一刻对上我的眼神,他就停手了。他忽然觉得害怕,说迟早有一天,我会杀了他。
不久后,父亲离开了,再也没回来。
五年级时,我被学校劝退。因为臭名远扬,附近也没有别的学校敢收。
母亲没办法,只好带我搬离那个地区。
母亲知道孟母三迁的道理,带我搬到城里一所大学附近,指望我受到文明的熏陶。
到了新学校,老师们都喜欢我,因为我学习成绩很好,彬彬有礼又听话。母亲也以为我终于变好了,松了一口气。
但这都是我善于伪装的结果。
好了没两年,上了初一,我就伙同人贩子差点把隔壁女大学生拐卖了。
女大学生的男友不肯罢休,跑到我的学校闹。老师喊我去对质,我口袋里藏了把匕首去,差点酿成大祸。
母亲跪在校长办公室里,祈求校长网开一面。
校长态度坚决,他说我无底线无家教,这种品行恶劣的小孩迟早会犯事,学校承担不起后果,叫母亲好自为之。
然后我就又被劝退了。
母亲生了一场大病,病愈后仿佛清醒很多。
她带着我再次搬家,搬到这里。
西山第二机械厂最西边的宿舍楼,因为紧挨着西山刑场,其他工人家庭都避之不及。
谁不幸拥有这样一套「观景房」,都会用木板把那边的窗户封起来,永久关闭,以免不小心看到不该看的。
母亲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,但她用的是报纸,既封了窗户又不影响采光。
而报纸糊的窗户,还是可以打开的。
她甚至在我房间的窗外做了个花架子,搬了只红陶盆上去,养了盆兰花。她每天早上都去浇水或者修剪,低着头垂着眼,不敢往远处看。
但却为了通风把窗虚掩着,以便我起床就能直接观摩死刑现场。
我明白母亲的用心。她知道正向感化行不通,就选择了反向教化,让我看看坏人是怎么被枪毙的,希望我能感同身受、有所畏惧,以此来约束自己,成为一个好人。
最开始,我是真的被枪决死刑震慑住了,我又变成了一个好好学习的乖孩子。
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,我内心很痛苦,我强忍着行恶的欲望,甚至痛苦得开始自残。
我的手臂上、腿上都是自残的伤痕,我的精神也摇摇欲坠。
要想克制自己不去犯罪,也不是件易事啊。
陆医生,你看。
6
陈渊戴着手铐,不方便卷袖子,于是他低头咬着袖子往上拉,给我看他手臂上的旧伤疤。
「看来你那时候确实很痛苦。」我总结道,「母亲为了教化反社会的儿子,迁到刑场附近,这也算是万般无奈下的办法了,孟母看了都得佩服。」
陈渊说:「可这样反倒让我更加压抑。以这种方式强行矫正,难道不会让人的心理更加扭曲吗?」
「你说得对。」我迟疑道,「不过,还是不要把问题往精神疾病这方面引了。你没有这些问题,你也已经得到最公正的判决了。要是指望靠这个翻案,那是不可能的。」
陈渊说:「我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些事实。」
我摇摇头,「话又说回来,究竟是不是事实,我也无法印证。我只知道你的犯罪事实是清楚的。最后的时间,好好想想你都做了些什么。
「周鸿兴一家原本很幸福,你因为跟周鸿兴发生几句口角,就怀恨在心下了杀手,让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阴影;入狱后不思进取,又犯重大错误,还是因为一点口角,打死了你的舍友马鸣。——没有什么能成为你犯罪的理由,让你轻描淡写背上两条人命。」
陈渊说:「只是发生一点口角,我就杀了两个人,我的情绪管理能力可够差的。陆医生,是吗?」
我一时语塞。
作为心理辅导老师,监狱内大多数犯人的心理状态,我都是清楚的。
有些犯人情绪波动大、自控能力差,经常需要我疏导。这些犯人往往都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。
而之前也说过,陈渊不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。因为他入狱以来表现都还好,情绪很稳定,不用我操心。在此之前我都没和他说过几句话,对他的了解也很少。
被打死的犯人马鸣,因猥亵杀害幼童入狱,渣滓中的渣滓,是狱中被唾弃欺凌的对象,到哪里都被针对。正是因为陈渊性格相对沉静,不多事,才会安排两人一间,也相安无事了好一阵子。
这样想来,陈渊确实不像是因为几句口角就冲动杀人的人。但是事实已成定局。
我说:「你那些杀人动机,可是你亲口供述的。」
「是吗。」陈渊神色平静,「故事还没讲完呢。」
马上就要行刑了,难道他还想推翻之前的供述?
我看了看时间。
「还有一个半小时。你继续说。」
7
陈渊的讲述(3)——
为了让我变成正常人,母亲带我搬到刑场附近,进行反向教化。
但枪决现场看多了,我也习惯了,永远都是寥寥几种临刑反应,永远都是千篇一律地死去。我渐渐觉得,死刑也就那么回事。
反向教化不仅没让我成为好人,反而让我更坦然地面对一个坏人的结局。
母亲对此浑然不知,她仍然每天低着头为我打开那扇窗。
当然,母亲也没有放弃正向的渠道。
有个姓杨的医生,在镇上开了家诊所,同时兼职心理咨询师。那年头没什么人去心理咨询,他大多数时候都是看看感冒发烧的小病。
而我成了他的常客,在他那里接受心理治疗。
母亲为了掩人耳目让我去治病,还和杨医生那个五十多岁的老光棍谈恋爱,美其名曰让杨医生帮着带孩子。
镇上的人都在背后笑她,说她儿子都这么大了,还想男人呢。
恋爱照谈,治疗费也没少给。心理治疗的价格很贵,药更贵。因为杨医生没有开精神类药物的资格,他是从非法渠道弄来药开给我的。
并不是不能去正规医院治病开药,而是母亲不愿意。
将这一切藏着掖着,只是因为母亲不希望我留下精神诊疗的记录,她希望我能悄无声息地治好,不要影响未来生活。
她非常信任杨医生的水平,也始终笃定我还有未来。
正是因为母亲的原因,我才没留下任何精神诊疗的记录。
杨医生认为,我是因为童年创伤而激发出了反社会人格,他说可以通过催眠找到我的心理阴影,挖掘我的隐痛,重塑我的潜意识,以达到治疗目的。
听起来神乎其神,但一次也没成功过。
因为成功的催眠有个重要前提,就是信任。我无法信任杨医生,所以他什么也挖掘不到。
治不了本就只能治标。杨医生给我开了一种叫做氯丙嗪的药,可以帮助人情绪稳定,抑制犯罪冲动。
但这种药的副作用很大,容易让人变得呆滞、嗜睡,还会产生认知障碍。他开药给我照开,但我一次也没吃。结果就是既没能治本也没能治标。
这对杨医生来说没有坏处,治不好就得一直治,我就一直是他的病人。到最后,我去诊所就是吃吃零食看看书,真的应证了「带孩子」的托辞。
我和杨医生两人联合起来糊弄母亲,只有母亲蒙在鼓里。
母亲为了负担我高昂的治疗费用,不光在机械厂上班,空余时间还去打几份零工。那时她还没到四十岁,面容仍是年轻的,头发却白了一半了。
有时午夜梦回,我听见母亲的哭泣与叹息;有时又看她满怀希望,忙忙碌碌,一刻不停。Ƴż
我父亲一眼看穿我的本质,当机立断选择离开;但母亲执迷不悟,不肯放弃。
很多女人就是这么柔弱,明明也能自食其力,但内心依然渴望有所依靠。
她就剩一个儿子了,她在我身上看见了虚妄的未来,因而把全部希望托付在我身上。她指望我能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,读书工作、结婚生子,指望以后能依靠我。
她没做错什么,她只是个正常的母亲。
但我不是正常的孩子。
我无法回应母亲的期待,我在她身边感觉到压抑和痛苦。
读书工作、结婚生子,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;我唯一渴望的只有犯罪,那是我必然要走的路。
你可能奇怪,为什么我对未来的犯罪道路如此笃定。
因为这是我尝试过自救后的结果。
在诊所的光阴其实不算虚度,我遍阅杨医生的心理学藏书,才发现得救之道,就在其中。
童年的创伤经历会产生蝴蝶效应,对人的一生都产生重要影响。这就是童年阴影的可怕之处。

小说《陈渊陆医生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点击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