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阅读全文

无限愧疚与懊悔甚至自责

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!这里有一本“广舜用”创作的《无限愧疚与懊悔甚至自责》小说等着你们呢!本书的精彩内容:但他的死却与家珍同样详细,甚至描写他“嘴里还有两粒没嚼烂的豆子”,有些奇怪。但这同样是余华的高明之处—他用父亲的死标志着福贵苦难的开头,从这往后福贵不断经历死亡、苦难...

热门章节免费阅读


和他受苦半辈子的家珍,福贵感到无限愧疚与懊悔,甚至自责。
于是福贵说道:“我这辈子能娶上一个这么贤惠的女人,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”,家珍的死对福贵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
死亡场景的详尽程度不仅随人物本身而减小或加重,还随时间推移逐渐简略。
这种微妙的变化反映了福贵在一次次的生离死别中逐渐麻木、疲惫的内心。
但有一个人的死例外:福贵的孙子苦根。
苦根是最后离福贵而去的,但他的死却与家珍同样详细,甚至描写他“嘴里还有两粒没嚼烂的豆子”,有些奇怪。
但这同样是余华的高明之处—他用父亲的死标志着福贵苦难的开头,从这往后福贵不断经历死亡、苦难,同时摆脱荒淫、戏谑的生活,开始真正活着;又用孙子苦根的死标志福贵苦难的“结束”从这之后福贵的“活着”再次升华,开始不断救赎:把自己从麻木中拯救出来,把一头老牛从屠刀之下拯救出来,自此,一人一牛,两条迟暮的生命相依为命。
福贵生命的韧性、顽强在这一刻达到顶峰,霎时间便闪耀出人性的光芒。
这种生死碰撞的“活着”在余华的其他小说中也时常体现,例如《兄弟》中的李光头和宋钢、《许三观卖血记》的许三观,《第七天》里的杨飞甚至直接成为鬼魂,以死见生、窥探万象……这样看来,余华文学作品中的生好像与死紧紧捆住,擅长利用这种“活着”来书写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。
不得不承认,余华在“死”这件事上十分成功,但又好像对于“生”有着深深的眷恋。
他渴望死,却不想简单的死去;他想要生,却不想麻木的活着,他和福贵都向死而生。
二、作品背景、意象解读《活着》的故事大致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湖南、江西一带,分为抗日结束时期、内战时期、解放后”人民公社”时期、文化大革命”大跃进”时期四个阶段。
这部小说在展现福贵苦难人生的同时,还用一些细节表现了中国社会三五十年的时代变迁、众生万象,一定程度的反映了现实主义作家基于现实、高于现实的文学创作原则。
这些细节、意象的选择画龙点睛...

小说《无限愧疚与懊悔甚至自责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点击阅读全文